顯示具有 BMPCC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BMPCC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最近的超高感光+五軸防手震的外星科技
Sony A7rII的出現。
這種無反微單錄影機身,
除了可搭配各廠鏡頭的萬鏡之王,
輕量化跟微型化也已經是一種趨勢了。

BMPCC的螢幕在陽光下顯示很難看清楚,
如果又不想外接監視器拍攝的話,
螢幕遮光罩絕對是必須的。
沒得買就只好自己做了。



製作紀錄:

一開始先求有,先畫出一體成形的框。
確定尺寸跟遮光效果沒問題。

已經有基本款後,
再來當然就是啟動求好心切的強迫症模式。
當然要設計出可以折起蒐藏的結構。

先跟飛寶哥借空拍螢幕用的遮光罩,
先理解跟參考現成的實體。



參考後發展出特殊的結構,
調整配置跟尺寸來確認結構設計問題。
設計的遮片為1mm厚。



其實看到這樣C型結構就知道很容易斷了,
還是故意印看看測試印出後的結果。


然後再啟動神經病模式的固定結構想法。
也就是環形結構搭配C型的安定設計法。

結果當然還是斷的亂七八糟,
FDM列印對於這種結構性的抗應力很弱。
如果是光固成型就不會有這麼多脆弱點。

實體化的修正過程殘骸。
好吧。
既然現有的FDM列印機有無法突破的點。
只好退而求其次改設計成可拆式葉片。


利用L卡榫跟洞來構成。
間隙公差設定為0.2mm
遮片1mm厚、肋0.8mm(卡榫1.8mm厚)。
洞口2mm(公差0.2、1mm)。
除了列印速度快之外。
這種XY生成的列印方式,
整片會很韌而且耐用。


設計的核心要思考FDM成型的強度。
真的是「Simple is best」。
這樣的固定方式耐用度很高,密合度也很好。

利用XY為主要構成,
盡量讓線絲在跑的時候是連貫的。
設計上要盡量有U或是L或是構成框。
既使是FDM這種線絲去繞出來的,
列印的速度、成品耐用度、精密度都是不錯的。


列印前別忘了進 netfabb 
檢查STL跟修正,確定檔案是否正確。



組裝確認後,可以裝上BMPCC了。



2015/12/12 更新 - 不用框固定遮光罩

考慮使用者並未買同款的BMPCC Cage,
所以加了新的機構來固定遮光罩。
利用凸的造型來固定孔洞,
中間凸起處其實要彎曲,便能更加密合機器。




檔案已放進Thingiverse:
http://www.thingiverse.com/thing:1144548

其他技術文章可參考:
2015/5/12 FDM (FFF) 列印角度的選擇 & PLA或ABS ?




下周計畫要拿BMPCC錄堂哥跟大嫂的訂結婚。
趁這個週末,
把半年前製作的防扯線座V1.0 精緻輕量化。


這次的想法是做成上下蓋,
畫好印出,重複修正微調位置跟公差。
原先V1.0是在SketchUp中繪製:


丟進Rhino後會擠出失敗,
重畫了好幾次。


一直搞不清楚問題在哪,
後來問了「強者我同學:Stone Studio。」
一段一段找出線段的問題。
原來是skp轉進Rhino後參考繪製,
鎖點很容易構成曲線自交,
會導致擠出發生問題。
炸開重組單點也不容易察覺。

最終V2.0 設計圖@Rhino

V2.0已經可以有效的固定插頭:



把線移除,固定座的樣子:



STL檔案已放進 Thingiverse:
http://www.thingiverse.com/thing:1132953

BMPCC輸出影像是採用接頭較精細的micro HDMI,
之前在論壇上有看過前輩欲出售的BMPCC,就是HDMI座壞了。
錄影時只靠機器本身的螢幕太容易看不清楚,
而且出勤過程難免會發生扯線,所以就設計了保護座搭配之前買的保護框。

版本0.3
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只考慮保護HDMI插座,
但實際上接頭大很多,所以又改了一次。


版本0.6
這個版本除了原先HDMI,又多加入電源跟line in保護,
但這樣的結構會導致無法利用耳機線監聽,只好再修正。


版本 1.5
這次已經完整保護所有的輸入插座了,結構想了很久最後採用的方式。



STL檢查差不多了,送M3D列印。

原先計畫先印Beta測試尺寸,選擇最快的 Hollow Thin Wall (空心薄壁)列印。


後來因為太薄當然是印壞了,印到一半就卡絲,
沒等到印出設計的卡榫就只好取消。


比對後,發現尺寸沒有太大誤差,可以直接搭配保護框,
不想浪費材料,那就就將錯就錯吧,直接灌注成實心。
順便測試一下PLA能不能當模具使用。

版本1.0 紀錄:
1、先用黏土把周圍跟中間塞滿:

2、灌注Poly 硬化劑比例 3/1000 ~ 5/1000。
盡量用電子磅秤抓正確的比例,控制硬化劑比例約千分之三。
硬化劑過量反應太快速,反而會縮太快,嚴重還會冒煙燃燒前功盡棄。


3、拆黏土
等待數小時後全乾 (我等了一天半),表面較無黏性就可以拆黏土了。
翻過來的樣子:

移除黏土

全部移掉黏土後,用酒精快速擦拭一下。

4、拆除列印底板

5、裝上保護框、修整,打完收工兒。

確定各種輸出入可以使用不互相干涉,最重要的防扯線的功能確認。
OK啦~~V1.0完成。